张卯均,选矿专家,我国现代金属矿选矿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机械化砂锡矿选矿厂;提倡采用联合选矿流程以提高贫赤铁矿的选矿指标;组织和指导了选择性絮凝选矿新工艺的研究,提高了包头多金属共生矿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发展我国选矿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卯均,1915年3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县。祖父张继斋为前清举人,推崇新学,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张卯均幼年丧母,由祖父抚养。先在本地小学读书,1927年后寄宿上海养正小学、南洋中学就读。祖父治家极严,要求子孙安分守己,老实做人。南洋中学十分重视数、理、化课程,学期考试不及格就有被退学的可能。这些奠定了他以学业为主,洁身自好的思想。同时,他对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三省的侵略罪行非常愤慨,产生了强烈的富国强民、实业救国的愿望。在祖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的启发下,开发矿业遂成为他实业救国的理想。1934年中学毕业,他考入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专业。
1935年,日本进逼华北,北平发生了“一二・九”运动。张卯均在校参加了南下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的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卯均中止了在大冶铁矿的实习返回上海青浦。“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张卯均在青浦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青浦旅外学生会,宣传抗日救国。不久,焦作工学院开学,他回校继续学业,并随校先迁西安,后迁天水。1938年8月,张卯均期满毕业,因成绩优良被留校任助教。此时,焦作工学院和迁来西北的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了西北工学院,张卯均在校担任矿物实习课和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
1940年,经同学介绍,张卯均到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工作。这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处设有选矿专业研究的机构之一(另一处是东北的大陆科学院)。张卯均先在采矿室从事矿业调查,任技佐(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工程师),不久,转到选矿室任技士(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虽然当时试验项目不多,但他对选矿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选矿成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
1945年,张卯均经矿冶研究所推荐,并经统一考试录取,前往美国实习。在美国期间,他选择了当时规模最大(日处理矿石4万吨)、设备最新的莫冷西铜矿选矿厂作为重点实习单位。在那里,他系统地考察了从原矿破碎至尾矿处理,以及流程监测等完整的技术措施和生产管理制度。1946年10月回国。因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原矿冶所正从重庆迁到北平。张卯均回到矿冶所任技正(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工程师),兼选矿室主任。在这里,张卯均曾对龙烟贫铁矿进行研究,提出采用重选法富集粗粒矿砂、细粒矿砂采用还原焙烧磁选法处理的试验方案。虽然试验工作由于工作调动而中辍,但不失为对该矿早期的实验工作之一。
1950年1月,重工业部组织了一批专家,成立东川铜矿工作组,为开发云南东川铜矿资源做出详细的调查,张卯均参加了这个工作组。他们先后考察了汤丹、因民、落雪等地的矿床情况和矿石性质,提出了开发东川铜矿的初步设计方案。
1954年,张卯均作为云南锡业公司新冠选矿厂的工程负责人,为了确定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他组织领导了该厂原矿牛屎坡砂锡矿的选矿试验。设计中采用了水力旋流器等先进的技术,改变了落后的人工手选细泥的状况,使新冠选矿厂在整体设计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1957年,张卯均参加了在瑞典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选矿会议。会后他被指派到苏联列宁格勒米哈诺布尔选矿设计研究院学习。在那里,除了熟悉他们的实验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外,张卵均着重学习了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的分选技术,特别是氧化矿的各种分选技术。1958年他回国后,任北京选矿研究院选矿研究室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在“二五”计划期间,张卯均为设计全国大型选矿厂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
1963年,在红铁矿选矿的攻关过程中,张卯均提议采用云锡公司研制的离心选矿机回收磁选尾矿中的红铁矿,为发展磁重选矿联合流程,提高红铁矿的选矿指标指明了方向。
1964年,张卯均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原选矿研究院调整改组易名)副院长。同年,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2年,张卯均被派往甘肃白银,组建西北矿冶研究所。1977年,调回北京矿冶研究院,任总工程师,参与和组织领导了包头、攀技花和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从1978年开始,张卯均还热情参加和组织领导了全国性的选矿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主编了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丛书(选矿工业)和《选矿手册》等书籍,为促进我国的选矿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个旧是我国产锡的重要基地,历来采用重力选矿方法处理高品位氧化脉锡矿和少量冲积砂矿,对于难选的锡细泥(指砂粒小于0.074毫米的物料)大都成为尾矿损失。1949年前后,这种锡细泥曾采用土法沉淀沟脱泥和分级,并以放槽、砖槽、敲大锅等人工富集方法回收,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张卯均负责设计的新冠选矿厂所用的原矿是坡积砂锡矿,含泥量高,锡石粒度细。改变当时人工富集细泥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是提高选矿技术的关键。因此,在设计中,他首次采用设备构造简单、生产能力大、占地面积小,对细粒物料分级效率高的水力旋流器取代沉淀沟进行分级脱泥。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水力旋流器已发展成为锡选矿的重要分级脱泥设备。在设计中,他还采用了五层自动翻床代替放槽、砖槽等人工富集细粒锡石装置,取得了较好效果。
水力旋流器和自动翻床的采用,不但结束了土法处理细粒锡矿泥的历史,而且提高了矿泥中的锡石回收率,使砂锡矿的选矿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作业。这在当时不仅仅具备国内领先水平,而且具有国际水准。张卯均对创立锡细泥回收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代以前,我国弱磁性赤铁矿的选矿,一般都会采用传统的焙烧磁选和正浮选两种方法,生产指标不够理想。同时,以磁选方法回收磁铁矿时,弱磁性赤铁矿都在尾矿中损失。因此,提高赤铁矿的选矿技术,一直是选矿研究中的重点课题。1963年,张卯均根据离心选矿机可以轻松又有效回收细粒锡石的特性,提出了利用这种重选新设备回收细粒赤铁矿的建议。冶金部将这项试验交云锡公司承担,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发展磁选―重选联合流程开辟了新的途径。1977年,这一流程在鞍山弓长岑选矿厂得到实现,改进了选矿指标。
1977年,在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期间,曾达成十项技术交流协议。红铁矿选矿技术作为我国赴美考察项目之一,张卯均参加了考察团。他深入考察了美国上湖地区铁燧岩选矿技术。发现铁燧岩含铁低,矿物粒度细,其性质与我国鞍山式赤铁矿十分相似;认为他们采取多种选矿方法提高铁精矿品位的经验值得提倡,回国后,他大力宣传这个观点。1978年,他在《我国红铁矿选矿新成就》一文中,指出了过去单一焙烧磁选和单一正浮选之所以不能取得满意指标,尤其是精矿品位不高的原因;提出只有根据矿石性质,采用各种选矿方法的联合流程,才是提高红铁矿选矿指标的方向。
包头白云鄂博矿是我国特有的富含铁、稀土、铌、氟、磷和锰等元素的多金属共生矿。建设初期,采用单一的选铁流,程,不适应多金属共生矿石的特性。为解决包头矿的资源综合利用,60年代,元帅就亲自部署和指导过这项工作。当时,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对氧化矿的选矿进行了大量研究,曾提出60多个流程方案,但指标都不够好,特别是铁精矿含铁较低,杂质较高。1978年后,在方毅同志的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了开发利用包头稀土资源的联合攻关,成立了由包头钢铁公司牵头,有关研究单位参加的攻关指挥部。张卯均为攻关指挥部的成员之一。
包头资源综合利用的选矿问题,一直是很多研究单位努力研究的课题。北京矿冶研究院和包头冶金所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浮选――选择性絮凝脱泥的选矿方法,经过小型试验结果,指标十分优良。张卯均组织领导了半工业试验的实施,证实了这一流程不仅能获得含铁量高、氟和磷低的优质铁精矿,还能够大幅度提升稀土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是多年来从未取得过的良好研究成果。絮凝选矿工艺试验中的一个技术关键是:要将97%以上的矿石细磨到37微米以下。而当时包头矿选矿工艺中一般的细磨粒度为74微米以下点90%~95%。能否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有各种见解。为此,冶金部组织了专家论证。张卯均提出只要严控分级粒度,掌握磨矿浓度,细磨是能做到的。经过讨论,决定进行工业试验。1984~1986年8月,在包头选矿生产系列上实现了细磨技术,完成了工业试验。试验指标除了铁精矿中氟含量小于0.5%外,铁、稀土、磷的指标均达到了半工业试验指标。这项成果1988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4年进行工业试验时,在细磨技术和使用循环水的问题上,曾一度出现了问题。张卯均鼓励参加试验的人员,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查找原因,总结经验,终于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选择适当的磨矿浓度,并引黄河水代替原尾矿坝循环水,使工业试验获得成功,用该项目发明人之一罗家柯的话来说:“张总是在试验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信心和支持。”
张卯均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选矿专家,曾多次出国参加学术活动和进行考察,回国后,他总是及时、热情地传播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信息,为我所用。
1978年后,张卯均先后当选为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选矿科技情报网理事长、国家科委有色冶金专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创造评审委员会地采组委员、中国矿协选矿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他参与审定了国家一些重要的科研规划;组织和领导了众多学术交流活动,为发展我国的选矿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积极主张打破行业界限,把学会办成跨行业的综合性学术团体,扩大了学术交流的内容,促进了有关技术的融通。
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选矿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实和发展了选矿理论,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于1983年决定,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选矿专业大型工具书――《选矿手册》。张卯均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书约450万字,分14个分册陆续出版。该书内容理论与实践兼备,以实践为主;选材以国内为主,同时辅以典型的国外文献资料,体现了近代选矿科学技术水平,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还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采矿编辑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审工作;任《冶金大百科全书》编委会顾问,撰写了选矿条目。
张卯均为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对人对已都能实事求是,从不邀功委过,坚持秉公办事,以大局为重。在科研工作中,他推崇严谨的科研作风,热情鼓励、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深受选矿界新老科学技术人员的敬重。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 Email:guisheng.